回望河洛古俗之
(资料图)
讨火
胡树青(古文化学者)
在古代(包括上世纪30、40甚至50年代),生火做饭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所谓“生火”,就是一日三顿的家常饭,都要现(süàn,去声)吃现(süàn,去声)做,都要先把容易点燃的穣(râng,有音无字,柔弱的)柴点着,然后,架起硬质木柴,或者把搅拌好的燃煤添加到“锅台”(炉灶)里,“嘭嗒,嘭嗒”拉着“风匣”(风箱)扇风烧火做饭,一天三顿皆然。
在那年代,“生火”有两种方式:一是不出“灶火”(厨房)门儿自家生火,二是到街坊邻居家去“讨火”。
在上世纪40、50年代,已经有了“洋火儿”(又叫“自来火儿”,也即火柴),多数人家可以用火柴点火,做饭方便多了。
“洋火儿”是清末民初从国外传入的“洋货”。那阵子 “姓洋”的货太多了:“洋油”“洋布”“洋线儿”“洋袜子”“洋碱(肥皂)”“洋胰子(香皂)”“洋钉儿”“洋灰(水泥)”……等等, “洋火儿”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洋货”之一。
可是的年代, “洋火儿”还没大行,生火的手段则是“打火”。
所谓“打火”需要专用工具“火镰儿”,需要发火的石头——“火石”,还得有引(yìn)火的材料。
火镰儿是铁制物件儿,由普通铁匠使用碳素钢锻打并蘸火而成,其形状多种多样,大体象镰刀,故而称作“火镰”,偃师人读“镰”儿化,故方言都读:“huô liân r”火镰儿的工作面就是它的弧形凸起部分,用它敲击“火石”(书面语叫“燧石”),会使火石产生火星儿。
据文献记载,火镰的起源非常早,出土文物中就有形制比较简陋的火镰(见图一)。元明清北方游牧民族是用火镰更普遍,其形制日趋考究,包有皮革,便于握持,甚至镶金错玉,显现珠光宝气。现在北方民俗展馆中不乏制作精美之火镰(见图二)。
“火石”是一种天然石材,质地坚硬,其品相灰、白相间,以两块儿石头敲击,就会产生很小的火星儿;若受硬质金属比如钢材碰击,会产生较大的火星,所以早在几千年之前人们就把火石作为用来点火的“燧石”。出产火石的地方很多,荣膺家乡人口碑的是“太行山火石”,其发火性能被家乡人所公认。在古代,集市上,庙会上,摆摊的,游乡的小贩,卖火石的到处都是。
引(yìn)火材料有多种:比较讲究的一种叫“火纸”,就是把质地柔软的棉纸或草纸揉入用于制造黑火药的火硝粉末,其引火性能非常好。一种是不太讲究 “套子”(从棉被、棉衣中取出的劣质棉花)。还有一种是一些植物的绒毛,比如艾绒(晒干揉碎后的艾草叶子)等。这些物质,遇到微小的火星都会熰(ôu,燃烧柴草等火不旺也不熄只冒烟叫“熰”)起来,遇风会生成火苗。
打火石生火的做法是:先把火石置于火纸或艾绒等引火物中,用左手捏紧,再用右手捏紧火镰儿的后部,将火镰的“刃部”(弧形凸起部分)对准火石的楞尖儿“噌”地一击,便有火星迸发,有几个火星溅落到了引火材料上,引火材料就发生暗燃——熰着。然后取火人迅疾用嘴对着暗燃的引火物吹气,火苗就会产生。以此火苗点燃穣柴火,“生火”就成功了。
然而在过去,生火所用资源也不是家家都能具备的,于是“讨火”也是生火的常用手段。
所谓“讨火”,是到正在做饭的街坊邻居家引火。讨火者需自备讨火材料,主要是既容易引燃,有能燃一段时间的柴草。讨火者到了正在做饭的街坊邻居家,经人家许可,将自己的柴草引着,然后一路小跑儿,返回家中生火做饭。
为了防止回不到家半途失败,讨火的全过程都极其匆忙,不敢在邻居家停留,需一路小跑。于是,方言中就有讥讽走亲访友时在亲友家停留短促说:“就跟讨火的(lei)一样!”家乡方言涵义极其丰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