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苟春
又到了暑假,孩子们的快乐时光,也是安全风险的高发期,其中不仅可能出现人身安全问题、民事纠纷,甚至还包括了涉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等安全问题。暑期家长如何“依法带娃”,成功打开未成年人“安全模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演播室现场
8月16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走进封面直播间,特邀刑一庭副庭长范玉、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干部赵曰琪做客封面新闻“法官来了”栏目,围绕防性侵、防电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以案释法,与网友们在线探讨未成年人暑期安全。
未成年人易受错误价值观引导
提醒“勿以恶小而为之”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年龄小,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动、引诱,在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很多未成年人都是因为结交社会闲散人员,或受错误的价值观和不良行为的引导,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直播开始,范玉以一起案件举例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黄某经常逃课外出。一日,社会闲散人员郑某找到他,计划一起去偷车卖钱,并告诉黄某只需给他望风就可以了,两人盗走了一辆摩托车,后被公安机关抓获,黄某最终获刑7个月。“‘勿以恶小而为之’,看似很小的不良行为,很有可能就触犯了法律。”范玉说。
直播还连线了遂宁市安居区开展的一场普法活动。在当地黄林社区“童伴之家”,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与遂宁安居区团委工作人员共同向当地的未成年人普法,以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作为案例,告诫现场的未成年人不要冲动行事,现场互动气氛活跃。
在遂宁安居区黄林社区“童伴之家”,遂宁市中院法官联合安居区团委共同开展普法活动
“童伴之家”是啥?赵曰琪在演播室现场介绍,四川共青团在2006—2015年实施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行动,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6月底以来,全省2156个留守儿童关爱“童伴之家”全面开放。一个多月时间,各地依托“童伴之家”等平台,通过邀请法官、检察官等专业力量走进童伴之家,开展安全自护和教育研学活动3256场次,覆盖留守儿童及监护人4.23万人次。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多为熟人作案
家长应高度警惕
在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刑事案件中,人身侵害案件仍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强奸、猥亵等性侵犯罪。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范玉在直播中提醒,性侵犯罪不仅对未成年人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更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她介绍,在法院审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很多都是事发很久后才被家长发现,特别是一些案件中被害人年龄小,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相对欠缺,遭受性侵害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因此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和防范。
“我们在审判实践中发现,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熟人性侵的占比超70%,包括恋人、老师、朋友、邻居、亲属等都有可能成为实施性侵的主体。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多数是利用和未成年人独处时间,利用了孩子对性知识缺失和法律知识的缺乏。”范玉说。
如果不幸发生此类事件,作为家长和被害人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范玉提醒,首先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如果性侵害行为发生的时间较近,不要清洗孩子的衣物,不要给孩子洗澡。性侵害犯罪较为隐蔽,取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关键证据灭失,将加大案件查证的难度。第二,要及时报警,实务中存在被害人或家长因羞耻心理迟迟不愿报警,造成证据灭失加大破案难度,或者有被害人家长选择私了,这无疑是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另外注意不要自行与对方联系,影响警方办案。第三,要及时安慰孩子,照顾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当下的无助与羞耻,千万不要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要采用温和、正确的引导方式,鼓励孩子勇敢说出案发过程。第四,及时带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必要时请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介入。
“手机带娃”不可取
防止未成年人落入不法分子圈套
在暑假,有些家长丢给孩子一部手机,放任其玩耍。实际上,“手机带娃”存在安全隐患,一不留神孩子就会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当天的直播中,两位嘉宾还分享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案例。比如,海南12岁的吴某,使用母亲手机登录某QQ群,看到有人免费发放游戏皮肤,随后吴某添加对方为QQ好友,微信扫描二维码领取皮肤。对方告诉吴某其账号存在非法领取行为,需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否则要赔付10万元,被判刑1年。吴某非常害怕,添加了对方另一个QQ账号,并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6500元,事后吴某母亲发现异常并报警。
共青团安居区委联合安居法院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案例分享
而在此外,在遂宁市安居区,共青团安居区委联合安居法院,也进行了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分享。一名职中学生为了挣“快钱”,用自己实名办理的两张银行卡用于帮助转移上游犯罪资金,最终获刑。
“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社会阅历少,很多未成年人,只要不法分子对其稍稍诱骗或恐吓,就会上当受骗。”范玉说,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也并不是束手无策,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
直播里,赵曰琪提醒家长和未成年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社交媒体信息,并避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要在网上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并定期修改密码。当看到“高额回报”“免费赠送”“免费充值”“中奖信息”“刷单返利”等字眼,一定更要高度警惕,学会向家长或有关部门求助,避免成为受害者。
制图 刘雨曦
标签: